汪晓飞/经理助理 各位领导、同事: 大家下午好! 今日召开总结大会,我作为团队的代表发言,很激动,也很想跟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想。下面从两大点谈一谈: 一、收烘 1、收茧 随着基地规模的不断扩大,收茧所需要组织的人、车、钱的规模也随之扩大,在此感谢人力办、财务科的全力支持,尤其是组织人员方面,外地和当地同时收茧,人员非常紧张,唐主任想尽一切办法,最终满足了我们用人的需要。另外,要特别感谢邵丽、黄智勇、陈艳三位同志。由于不同的原因,他们不在公司工作很多年了,都很忙,这次缺少收茧验质人员,尝试着给他们打电话,都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公司的邀请,在此我由衷的表示感谢。 耿棚茧站在两天的高峰期,收购鲜茧近19万斤,外围收购鲜茧3.5万斤。由于天气的原因,今年春季收茧非常集中,计划开三台磅收茧。但6月3号开磅当天上午8点,就已经排起了200米的长队,只能临时决定增加一台磅,由徐强负责。徐强同时负责夜班的烘茧工作,才睡下,又被安排收茧,他没有怨言,体现了京九丝绸人在紧要时刻的大局意识和自我牺牲精神。为了让窗外焦急的蚕农及时卖掉蚕茧,为了防止装在编织袋中的蚕茧在烈日下暴晒闷热造成的质量损害,收茧团队在保证忙而不乱的前提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比如,为了不跑厕所耽误时间,大家很少喝水,吃饭时间匆匆忙忙的10多分钟就解决了,迅速回到自己的岗位上,拖着疲惫的身体,咬牙坚持着。验质的人员一站一天,不停地和蚕农沟通茧质和评定价格,大家的嗓子都哑了,遇到极少数不理解的蚕农,还要受其言语上的挑衅甚至是冷嘲热讽,在委屈面前没有影响到现场的工作,体现了大家在京九丝绸这个大学校里锻造的高尚职业素质。开票的同志一坐一天,由于临时增加一台磅,丁成飞主动要求负责两台磅的开票,就像“唐僧坐禅”一样,一天下来,腰酸背疼手抽筋。财务人员面对排起的长队,手握百万现金,忙而有序,替别人数钱数到手抽筋。总之一句话,每个人都非常辛苦。 外围,开着车到人家的一亩三分地上去收茧,可想而知是个什么样的场面,胡搅蛮缠的、孬茧要高价的、围观起哄的都有。孟宪丽、陈艳多年来一直负责外围收茧工作,受到了太多的委屈,尤其是阜南柳沟,很多蚕农使用了折蔟,严重影响茧的质量,这就要求孟宪丽必须是火眼金睛,把折蔟和方格蔟区分开。能够想象得到,在是不是折蔟方面,跟蚕农该有多少争论,倘若回避矛盾,完全可以走走形式。但是孟宪丽始终坚持原则,勇于直面矛盾,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将折蔟和方格蔟严格区分开来,最终让蚕农心服口服,既维护了公司的利益,又保护了严格按照公司要求操作的蚕农利益,对后期的科学管理非常有意义。 当然在收茧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小插曲、小失误,这对我们的管理工作敲响了警钟,要求我们在将来的工作中,做到管理更细致、更科学。 蚕农满载而来,满意而归。我们看着仓库里上等质量的蚕茧一堆堆、一排排,和老百姓数着成沓的钞票时的心情是一样的美妙,累并快乐着。 2、烘茧 耿棚茧站今年共烘鲜茧50万斤左右,入库干茧106.7吨。场地容纳不了这么多蚕茧,怎么办呢?我们开磅当时就开机烘茧,阜阳当地的茧没有烘完,外地的鲜茧就已经进来了,中间抢时间将干茧及时装包运回公司入库,最终场地循环利用了两次,才保证了收烘任务的完成。6月14号当天,卸5车鲜茧,装3车干包,装5车干茧,虽然说是给钱干活,但是工人们确实是累的受不了,然而为了抢时间,腾地点让来的鲜茧有地方卸车,大家都很支持工作,咬牙坚持。要真心地感谢这一帮人的支持,轮班烘茧人员除了司炉工,就6个人,茧量大,车速开的很快,只要一进车间,就会看见铺茧的手舞足蹈(需要补茧),运茧的连走带着小跑(毫不夸张),每天都有人拿着露出5个手指的手套告诉我:“又烂了!”有人脱掉鞋说:“看,前脚掌全是泡。”农村人的脚掌能摩出水泡不简单,有时候我问他们:“慌不慌?累不累?”他们有人答:“不累。”有人答:“机器在开着,一定要供上,要干就要干好。”如果用徒步的计步器测量,每个人每个班应该都在10万步以上。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累并带着乐的劳动氛围,不能简单的理解为雇佣和被雇佣、指挥与被指挥的关系,拿着“周扒皮”的皮鞭怎么也不可能达到这个效果。说不累,那是客套话,他们大多来自养蚕户,知道养蚕不容易。我们的管理者,见证了养蚕人的一点一滴的辛苦,同时带着公司给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在现场珍惜蚕茧、尊重劳动。这是双方责任心的碰撞,相互感动、相互信任的情感产物。 赵晓东依然是那张小床,以天为被,日夜守在车间门口,并且扮演着不同角色。刘国军带头保养的烘茧机很给力,连续烘茧20天,没有出现大毛病,大大的提高了烘茧效率。前两年烘茧期间,烘茧机经常突然出现故障,严重影响烘茧的进度与烘茧的质量,也让参与烘茧的几个人承担了许多额外的高强度劳动,经常处理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弄得满脸油污,甚至掉皮掉肉。国军同志进步很大,烘茧期间,基本上每天5点起床,11点睡觉,我能感觉到他已经很累了,但是一直在坚持着,最终圆满地完成任务。 分享了收烘环节的一些人、一些事,想跟大家再分享一下蚕茧是怎么养出来的,同时畅想一下将来能养出个什么样的结果。 二、养蚕 1、勤劳、可爱的养蚕人 穿在大明星身上飘逸的丝绸长裙,送给默克尔总理的国礼披肩,精美的丝绸产品绽放着夺目的光彩,然而这些光彩夺目的产品源头却来自田间地头,每一粒蚕茧都出自农民粗糙的双手。由于养蚕机械化程度低,主要依赖人力操作,所以农民养蚕要想收入高,就必须做到两多一少,就是养得多,累的多,生病少。蚕之所以被称为“蚕宝宝”,那是因为它太娇贵,照顾它就要像照顾自己的小宝宝一样地细心。在严格消毒的前提下,控制好温湿度,让它吃的好、住的好、呼吸的空气好,以此来提高它的抵抗力,才能不生病或者说是少生病。但是蚕宝宝往往很容易生病,破坏力最大的蚕病一般都是在养蚕后期爆发,也就是说,付出的辛苦与别人一样,最后却有可能颗粒无收。所以,养蚕人从蚕宝宝进家门的第一天一直到上蔟结茧的最后一天,都是在提心吊胆、担惊受怕中度过的,一旦发生蚕病,在左邻右舍面前很没面子事小,半年的土地收入打了水漂就事大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养蚕人的第一累:心累。第二累就是身体累,养蚕最忙的是最后的7到8天的时间,我无法用语言表达累的程度,或许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感受其中的艰辛。今年春季,正赶“大眠”的时候,一场狂风暴雨突袭而来,我亲眼看见一辆正在行驶的三轮被风刮倒,养蚕人却不得不顶风冒雨加固自己的蚕棚,后来蚕农回忆说:“风太大,雨太大,家里的所有人都出来了,一起坐在塑料薄膜上阻止大棚被刮翻,太吓人了!一夜没合眼。”有一些农民的蚕棚还是被风刮跑了,被雨压塌了,雨水、汗水和泪水混合在一起,农民那种无奈的表情看得让人心酸。没过三天,正赶上五龄蚕大量吃桑叶时,又是连续的暴雨天气,为了蚕宝宝不挨饿,养蚕人只能冒雨下地采桑叶,然后一捆一捆的用肩扛出来,不能穿鞋,因为在地里每走一步都踩出半尺深,穿鞋根本拔不出来,雨水打在脸上,眼都睁不开,就那样眼睛眯成线,一步一步地来回穿梭在泥泞的桑园里,让人不忍心看,养蚕太苦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春季的蚕茧取得了丰收,卖茧后数着成沓的钞票,蚕农们终于露出那灿烂的笑容。然而看他们那一双双用砂纸也不能打磨光滑的双手,又是如此的不忍,钞票的背后是多么的艰辛与不易。每每此时都暗下决心,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对这一双双粗糙的手负百分之百的责任。 2、爱岗敬业的技术员 阜阳地区的栽桑养蚕从无到有、从有到现在的初具规模,一路走来,有太多的苦辣酸甜。除了可敬可爱的蚕农们辛劳付出外,更离不开我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养蚕技术员们默默地奉献。他们顶着烈日,冒着风雨,从养蚕前的准备到养蚕结束,挨家挨户地进行技术指导。就这么几个人,硬生生地靠腿跑路、靠嘴说教、靠手示范,把不识字、不讲卫生、不会养蚕的皖北老农教会了养蚕,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有时因为蚕农撒石灰过多,情急之下,用嘴一口一口地吹散多余的石灰,为的就是让蚕宝宝能正常地生长。到农户家就像是一对一的培训一样,不停地说,反复地说,直到确认其听明白了为止。一天下来,同样的话说30遍、50遍,也会很烦的,但是为了尽可能的让每一位蚕农都受益,技术员们一直坚持着,每天回到家都成了闷葫芦,一句话都不想说,只想歇会。遇到有人蚕室消毒不方便背喷雾器,孟宪丽二话不说背上喷雾器就帮他消毒,而且她的电话成天接个不停,从不嫌烦,总是耐心地给蚕农一一解答。国军同志是蚕农的及时雨,很多蚕具都是想办法送到一家一户手里边。徐强、于涛做技术员工作相对晚一点,我相信在这种工作氛围中,一定会很快深入其中,并且做得更好。 技术员最害怕看到的是养蚕人烈日里挥汗如雨、风雨里辛苦操劳后蚕病暴发的场景,一切都前功尽弃,这是一种无法言表的残忍。我经常告诉我的团队,一定要把自己的内功练扎实,让自己变成专家,累死累活也就一个月,无论如何都要帮助蚕农避免这种残忍的伤害。游传林家养蚕其实很认真,但是蚕老是生病,一开始媳妇养,养不成后换成母亲养,母亲生病了,换成父亲养,他告诉我,再养不成就不养了;金会玉,也老是养不好,人家养小蚕跟玩似的,而她整天趴在蚕室,有时一直要忙到深夜,到头来蚕大小不齐,还经常生病,家里人埋怨她,邻居笑话她,“我不识字,还记不住东西,真该死,都不想活了!”说着说着就哭了。我告诉技术员,一定要解决他们的问题,帮助他们养成蚕,要详细地询问他们养蚕的每一个环节是怎么做的,一一指出其中没做到和做得不对的地方,并且告诉他们再养蚕时,重点环节一定要让技术员现场指导。经过连续两季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给了蚕农一个交代,也给我们自己一个交代。 3、相互感动共创伟大成就 蚕桑基地正朝着预定的目标加速发展。蚕农养蚕的辛苦和对致富的渴望感动了我们,我们技术员高标准的敬业精神感动了蚕农,相互感动促成了公司与蚕农的相互信任。长期以来,公司兑现了所有对蚕农的承诺,有蚕农说,活了一辈子也没有见过这么负责任的公司,坚信跟着京九丝绸公司养蚕一定能致富。现在有很大一批蚕农掌握了养蚕技术,当起了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技术员与宣传员,蚕桑基地建设必然走向一个快速而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总之,发展蚕茧基地的唯一思路就是克服一切困难、想尽一切办法保证养蚕人的收入,只有蚕农的口袋饱了,脸上笑开了花,我们才有充足、优质、稳定的原料供应。然后依靠在座不同岗位上的精英们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尽情地表演,用最好的茧,缫出最好的丝,织出最优的绸,打造最高端的品牌,卖出最高的价钱,利润会从300万向3000万乃至3个亿迈进,让蚕农及公司所有员工都能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最后让我们用积极的心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奋力向着心中的愿景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