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企业基本概况
颍上县腾飞茧丝绸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于栽桑、养蚕、蚕茧收烘、丝绸生产加工及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茧丝绸企业。企业注册资本金500万元,颍上县耿棚供销合作社出资200万元,安徽京九丝绸股份公司出资150万元,颍上县耿棚蚕桑合作社出资40万元,颍上县盛堂蚕桑合作社出资40万元,颍上县江店蚕桑合作社出资30万元,汪晓飞、孟宪丽作为自然人股东各出资20万元(注:二人均为公司技术指导员)。公司办公地址位于阜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安大道76号。公司及其控股的三个合作社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较为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耿棚蚕桑合作社、盛堂蚕桑合作社、江店蚕桑合作社注册资本金各为100万元,颍上县腾飞茧丝绸发展有限公司对三个合作社各出资60万元,余下的40万元注册资本金均由社内部分社员出资。目前耿棚蚕桑合作社共有社员1260人,盛堂蚕桑合作社共有社员870人,江店蚕桑合作社共有社员650人,每个社都成立了理事会及监事会,实现了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运行模式。除以上三个蚕桑合作社之外,颍上县腾飞茧丝绸发展有限公司在县内及周边县区与近2000多户蚕农建立了多种合作关系的经营模式,为本地的栽桑养蚕事业及农民发家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目前,在本地社内社外共有10000多蚕农从事于栽桑养蚕活动。
安徽京九丝绸股份公司是颍上县腾飞茧丝绸发展有限公司的第二大股东。该企业现有很强的加工制造能力和研发创新能力,企业共有员工1200多人,主要从事于缫丝、织绸、家纺、服饰加工生产及销售业务。其旗下高端丝绸品牌——华诗雅蒂已成为行业及区域内的著名品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并作为国礼被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馈赠给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企业参与制订了多项行业国家标准,多次被评为中国十强丝绸企业。企业的缫丝加工能力每年可直接消化50000亩桑园所产蚕茧量,价值大约2.5亿人民币,然后又有很强的深加工产业链,附加值提升非常大,所以该企业具有很大的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及终端品牌的推动作用。企业提出了“从千家万户来,到千家万户去”的经营理念及指导方针。
二、本地蚕桑发展状况及社员收入情况
阜阳地处黄淮海大平原南端,四季分明,气候非常适宜栽桑养蚕,历史上这里曾多次是栽桑养蚕主产区。颍上县腾飞茧丝绸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几年来,在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吸取和借鉴了本地历史上发展栽桑养蚕的经验教训,着力完善了公司+合作社+理事(技术员)+社员的蚕桑发展模式,从体制上保证了桑树根扎得更深、苗长得更旺、蚕养得更肥、茧结得更好的良好局面。经过几年的努力,本地新栽桑园已达到了10000多亩。这10000多亩桑园大部分是社内社员所栽所养。公司与广大社员签订了约束力很强的合作协议。比如说桑园地里,土地的经营权归蚕农所有,地上的桑树归公司所有,双方实行的是股份合作制,田间管理归蚕农,技术指导归公司,种什么品种的桑、养什么品种的蚕、用什么样的蚕药蚕具、何时发种、何时收烘等一切都由公司统一指导与管理,这种经营模式保证了管理上的高度统一,为生产出优质蚕茧提供了制度保障。桑树栽在农民地里,不经公司同意,土地经营者不能随意砍桑毁桑。当然了,责任是对等的,公司要承担市场波动的风险,要保证蚕农的收入,比如说,收购鲜茧时,合同写得非常清楚且对企业非常苛刻的条文:必须以当时全国最高价格来全额收购农民的蚕茧,且不允许打白条,这样龙头企业就表现出了担当意识、诚信理念、和谐共赢的精神,无实力的企业绝对不会与农民签订这样的条文。
由于公司的尽责与担当,几年来无论茧丝绸市场波动有多大,公司始终保证了社内蚕农每亩每年收入在5000元左右,大大超出了本地一般农作物的年均亩产收入,每亩应超出3000元左右。为本地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三、管理措施及技术推广简介
栽桑养蚕是高收入行业,与其相对应的是高风险行业(无限风光在险峰吧)。针对这样的行业,技术指导与统一管理非常关键,此二者解决不好,蚕农根本不可能有较高的收入,当然了,还有养蚕期间老天爷给力不给力。鉴于此,公司专设了蚕桑技术指导与服务科,科内有多名蚕桑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及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本地栽桑养蚕时,公司实行了六统一一分散的养蚕模式,即统一采购桑苗、统一发放蚕药蚕种、统一发放蚕需物资、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消毒、统一收烘,分散到家家户户饲养。由于这六统一一分散太专业了,这里就不一一向领导介绍了,但它们在实践中非常有效。公司在与蚕农的合作中,时时处处为农民着想,比如说:公司投入几百万元把蚕桑培训学校建在农民的家门口,以方便农民的培训。参与培训的蚕农,公司包吃、包住、包来回车费。技术人员不但讲述栽桑养蚕的理论知识,还手把手的教现场操作要领,且还把整个的养蚕过程做成光碟,无偿地赠送给蚕农,让他们在家中端起饭碗也不耽误学习。再比如说:公司投入几百万元在蚕农家门口建成了大型收烘场,以方便蚕农出售所养的鲜茧,公司真是不惜一切代价在为蚕农着想。公司蚕桑技术人员是一批年轻的同志,其中不乏有刚刚大学毕业的女孩,每到养蚕季节,他们在乡下吃住一个多月,他们不但要克服没有空调设施的高温天气,还要承受蚊虫的叮咬,更有甚者,他们还要走东家去西家,家家户户的进行现场指导,他们每去一家,手中都要拿着一个长长的棍棒,提心吊胆地防止被狗咬。遇上阴天下雨,在泥泞的土路上,更是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前行着、在努力着、在辛勤地耕耘着。每到养蚕季节结束时,公司技术人员都会拖着疲惫的身体、嘶哑的嗓音、被晒黑的皮肤回到公司,来向领导汇报,交出满意的答卷。为了确保蚕农收入,公司在管理体制上,还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把技术人员及所聘请的从事技术指导的理事人员工资收入紧密地与其所指导的蚕农收入挂起钩来,以加强他们的责任心及忧患意识。公司对他们提出了不论在什么条件下,都不能放弃一棵桑苗、一头蚕宝宝、一个蚕茧的三一理念,尽最大努力让蚕农多收入。由于我们的真心与诚心,几年来,我们不但与广大蚕农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友好关系,而且还建立了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
四、企业的收获
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一方面企业尽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另一方面,企业得到了优质稳定原料——蚕茧,为企业的深加工、价值的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看似投入大、成本高,其实不然,综合算下来,企业与农民合作的原料茧其成本并没有明显高出市场价格。几年来,本地、本社所生产的蚕茧,几乎全为优质茧,是全国少有的优质茧之一,能生产出行业内最好的白厂丝。目前中国有1200万亩桑园,能为世界上生产丝绸奢侈产品的蚕桑及其相应的蚕茧饲养过程仅有几十万亩,本地10000亩桑园可以达到此标准。华诗雅蒂品牌快速成长与优质原茧有很大的关系。虽然是龙头企业带动了千家万户农民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但千家万户所养出的优质茧也助推了品牌的成长与企业的发展,所以我们与农民的合作是诚信经营、合作共赢、和谐发展!
五、管理感悟
为蚕农增收的理念已输入我们的血液、植入我们的骨髓、融入我们的灵魂。产业链、管理链、价值链、感情链上的高度融合在推动着一二三产的深度溶合。工作感悟如下:
1、企业的经营理念是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溶合的根本
我们的经营理念就是诚信经营、和谐发展。茧丝绸行业受国际市场及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市场行情经常处于大起大落的状况。作为一家一户的蚕农,他们是无力抗拒市场波动的,在这种状况下,只有靠有实力、讲诚信且有担当的企业来带领他们抗拒市场的风险。我们在与蚕农签订合同时,都签订这样的基本内容:①给予最低保护价②收购农民鲜茧时,是当时全国的最高价,如果有比我们收购价格高的企业,与其相比差多少补多少。我们是始终想着农民的利益。养蚕期间,每到遇到倒春寒、高温闷热、阴雨天较多、干旱等天气,及病虫害较多时,公司领导吃不香、睡不安始终放心不下,在想尽一切办法来减少蚕农的损失,可以说,操心与挂念程度决不亚于蚕农。
2、龙头企业带动、著名品牌推动,是实现一二三产深度溶合的关键。
几年的实践证明,有责任、有担当、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不但可以全部消化吸收与其合作的农户所生产的农副产品,而且可以抗拒因市场波动而对农户造成的冲击,在产业链的开端起到一个带动与拉动作用。龙头企业旗下的著名品牌,可以在产业的末端大量消化吸收产业链上的上游产品,在末端发力,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前拉后推,助推着整个产业链健康地向前发展,这是助推一二三产深度溶合的关键。
3、党和政府的支持与指导,是实现一二三产深度溶合的前提。
按照市场运作,实现一二三产的深度溶合,这是科学的规律。但是,按市场规律办事,与各级政府的关心与支持是不矛盾的。与千家万户农民合作,与各环节的利益体合作,难免要发生利益上的争端与冲破,有些事情企业是无能为力的,执法方面企业手无寸铁,这时必须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几年来,企业遇到了无数次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政府都给予了及时的解决,保证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可以说,政府的关心与支持,是实现一二三产各环节深度溶合的前提,离开这个前提,其它一切工作都很难开展。
4、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与科学的管理制度是深化一二三产溶合的基础
有了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才能保证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社员之间权责明确、社企分开、管理科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也才能实现企业长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在茧丝绸这个行业,科学的管理制度,高度统一且强力执行的措施与方法,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所在,行业内有一句著名的名言,好的蚕茧质量,既是农民养出来的,更是企业管出来的,这就足以说明了管理的重要性,所以说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与科学的管理制度是深化一二三产溶合的基础。
5、技术指导、跟踪服务是实现一二三产深度溶合的保证。
技术指导对桑园来说,起到了庄稼医院的作用,对养蚕来说,起到了动物医院的作用,而且蚕宝宝比任何动物都要娇气,所以要最好的动物医院作保证,有好的技术指导、技术服务作保证,才能实现一二三产的深度溶合。
六、有待破解的难题
在与农民合作的几年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挥不去、解不了的难题。
1、多年来,农民养成了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或习惯很难改变,这对粗放型简单农耕农作影响还不大,但对精细化的养蚕来说,影响就大了。
2、到目前为止,栽桑养蚕依然是分散到家家户户手工操作,几千年来几乎没有大的进步,既不能工厂化、机械化,也不能省力化去养蚕,这就大大地制约着此行业的转型与发展。
3、天气变化、自然灾害影响比较大,有些天气的变化,人还无能为力。
4、农民在改善养蚕条件,及抗拒自然灾害等方面,所需要的投入,很多农户资金短缺,进一步需要政府与企业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