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盛清阳/合肥市红星路小学 五(3)班
蚕宝宝对我太有吸引力啦。
5月30日,星期六。今天,我再次参加了华诗雅蒂丝绸文化之旅。
华诗雅蒂公司的周叔叔首先带领我们来到了现代化桑园。这是一片肥沃的土地,放眼望去,桑叶鲜嫩、一片碧绿。周叔叔介绍说:“这片桑园有50多亩,一亩地里的桑树有1000棵,能产2000斤的桑叶,而每亩能养50000只蚕宝宝,每年能养100000只蚕宝宝。”我被这庞大的数字给震惊了。
桑园的旁边就是养蚕基地。基地小院子的四周是屋子,走进左边的一间屋子里面全是四龄的蚕宝宝,中间的桌子上有一个巨大的方形筛子,里面爬满了小蚕,旁边的架子上也有一筛一筛的蚕在里面。周叔叔说:“这叫小蚕共育,这一间屋子里有20万条,如果养到五龄蚕的话需要500平方米的空间。大家看到地上的粉末了吗?我们每天都要在地上洒上熟石灰,因为熟石灰可以杀菌,并保持干燥。我们还用中药粉给桑叶消毒。院子中间的水池是每年养蚕前半个月用双氧水或次氧水来消毒工具的。”出了四龄蚕的蚕房,我们又看了五龄蚕的蚕房。大蚕就要进蚕台育,它们全部打地铺放地上养。放地上养面积大,好喂养桑叶,这是一种省力的办法。周叔叔说:“蚕宝宝们有许多天敌,如蚂蚁、苍蝇、老鼠、毛毛虫和蜘蛛,为了减少蚂蚁,我们一般用硫磺水堵住蚂蚁洞,整个房间是密封的。”我往地上看了看,呀,地上的桑叶都带有枝干哎,为什么不把它去掉呢?出于好奇我便请教了周叔叔,他解释道,五龄的蚕宝宝可以直接将桑叶的枝干剪下喂养它们,这样很省事,而且剩下的桑叶枝干可以做中药。基地还有一个烘茧厂,烘茧厂是在蚕宝宝结完茧七天后送到这里来烘茧的,因为蚕宝宝们的茧是一根丝吐成的,如果它们破了茧丝就会断。为了不让它们破茧成蝶,就采用高温烘制的方法。这样看来,从幼蚕到吐丝结茧,需要付出多少辛勤汗水啊。
午饭后,我们又驱车来到了华诗雅蒂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园。据周叔叔介绍,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园是为传承华夏丝绸文化,彰显华诗雅蒂品牌而建的,自今年开馆以来接待了上万人次的来访者,成为本地科普教育示范基地与文化名片。
我们来到选茧车间,这是挑选单宫茧和双宫茧的地方。单宫茧是指一条蚕宝宝结的茧,双宫茧是指两条蚕宝宝结的茧。双宫茧比较硬,不规则,一般用来做被子,单宫茧一般用来做衣服。
出了选茧车间我们进入了自缫车间。车间有许多自动缫丝机,这里每年能产500吨白厂丝。先将单宫茧煮透,软化它,再进行抽丝,因为蚕丝非常细,只有头发的1/10那么粗,所以在缫丝过程中需要很小心。自动缫丝机的下方有一卷一卷的丝,周叔叔说一卷丝是由8-9根丝在一起的。缫好的丝将它一卷一卷的串在一根竖棍上,我观察并摸了摸,发现缫好的丝并不是纯白色的,白中略带一点黄色,这些丝比较硬。周叔叔说这是生丝,还没有把丝胶脱掉,生丝还将进入另一个车间检查有没有断丝。
周叔叔还带我们参观了准备车间、剑杆一车间和蚕丝被生产车间。准备车间是为区分不同用途的丝染上色,相当于标示。轰隆隆的响声在我们还未进入车间时就听到了,进入车间发现这里的一卷卷蚕丝五颜六色。剑杆一车间有一架很大的机器,我看到有数不清的蚕丝从机器中间穿过到小洞里然后织成绸缎。出来后感觉猛地一阵凉爽,原来这里面常年35摄氏度的室温,还要保持湿度。我不由惊叹,蚕丝原来这么的娇贵啊。
最后一站是华夏丝绸博物馆,这是新建的,去年我来参观时还没有呢!博物馆很大,是立方体的,有点像水立方。我发现博物馆的外面好像套了一层蚕丝的丝棉网,博物馆对面有各种品种的桑树,有乔木桑、湖桑、观赏桑和九曲龙桑。博物馆的西边有一座嫘祖的雕像,嫘祖是黄帝的老婆,养蚕之初的创始人。步入一楼大厅,一位漂亮的讲解员姐姐开始为我们介绍。大厅的一面墙上写着许多“纟”偏旁的汉字,姐姐介绍说:这些汉字,大部分是古人在制作有关丝绸东西的时候想到的。大厅的中间有一个巨大的模型:大花楼织机,这是当年给皇上做龙袍用的。制作龙袍时,需要拽花工和织手的配合才可以织出皇帝穿的龙袍,并且每天产量约为五公分,所以弥足珍贵。她让我们抬头看一看天花板,我发现天花板上吊着许多水晶球,姐姐说这是丝路飞扬,这些水晶球组成了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我看着这些水晶球,耳畔恍然萦绕着声声驼铃,眼前仿佛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先人长途跋涉、不畏艰险、勇于创新,探索出伟大的丝绸之路,为我国与欧亚国家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楼是华诗雅蒂系列产品,柔软的蚕丝被、时尚的印花丝巾,还有形象生动的清明上河图、装帧精美的《论语》等物品。这些产品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展现出京九丝绸对每一件丝绸物品制作的认真和精细,充分表现了京九丝绸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在一楼大厅转角处的一面墙上贴着一幅画,咦,这不是我们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吗?习书记旁边写着一段话:“千百年来,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以丝相连、以丝绸为媒,共同谱写出了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跨越时空,沧海桑田巨变,但东西方文明通过这条古丝绸之路的传递与融合始终没变。”我忽然想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习书记兴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以经济和文化交流为平台,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走进中国。 与古人比,现在的我们物质丰富、生活幸福,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好好学习,努力成长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早日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