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影/阜阳二中教师
天虫,这是我对蚕的解读。
六十年代,母亲在外贸加工厂工作,每到养蚕季节,单位把蚕卵分给每位职工,让他们在家养,之后结的茧上交给单位,那时我就爱上了养蚕。
再次与蚕相遇是女儿上大学期间。她老师家养了许多蚕,苦于采不到桑叶,只好以莴苣叶代替,我动了心,领回一部分养。结茧时才发现不是白色而是黄色,后来得知是工大老师搞科研培育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华诗雅蒂每年都搞领养蚕宝宝的活动,我就每次都参加。后来存了私心,结的茧没上交,留下来繁殖,就这样我已养了六年蚕。收获颇丰:自己弄了五床蚕丝被,十几个蚕沙枕头,蚕蛹与多人分享。我还经常参加京九丝绸公司举办的一些活动,与养蚕技术员保持联系,随时向他们请教、学习,甚至动了去安农大桑蚕专业学习的念头。我对养蚕的痴迷达到了别人不能理解的程度,这其中的苦乐也是他们体味不到的。
我也有很无奈的时候。学校有许多老师知道我养蚕,就要给孩子领养一部分,我也不吝惜。但是等蚕产了卵第二年出了蚁蚕,他们一看黑压压的一片,就不想养了,全给了我,我不忍心伤害这些小生命就全包了,结果到快结茧时,我真是欲哭无泪,一天要采许多叶子,要喂许多遍。“蚕食”现象可能许多人没见过,我是彻底领教了。听到蚕吃叶子发出的沙沙声,我就犯愁,明天到哪里给它们觅食呀!
由于爱人不支持我养蚕。女儿那边有事要去处理,我就把蚕放在特制的筐里,带到合肥(女儿住处有桑叶),蚕也就跟着我坐火车旅行。
通过养蚕,我学到了许多知识——蚕不能吃带水的叶子,不能被蚊子、苍蝇叮咬。蚕蜕皮时不要用手摸它。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作茧自缚”是为了吐丝,是一种自我保护;“睡眠”是为了分泌出脑激素,使蚕蜕皮后尽量保持幼虫的样子。我还看到了蚕的可贵品质——吃的是桑叶,吐出的是绢丝蛋白质。它默默无闻辛苦一辈子,以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人类奉献上绫罗绸缎的原材料。这么富有奉献精神的昆虫能不让人爱吗?
致敬天下第一虫——天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