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由【华诗雅蒂】携手【江淮晨报】在合肥地区开展的公益活动之“养蚕活动”迅速在合肥市民中引起很大的关注。很多的家庭积极参与这一项科普活动中来。5月26日由江淮晨报评选产生的10名“养蚕能手”在家长的陪同下,走进阜阳华诗雅蒂养蚕基地以及生产车间。(以下是江淮晨报5月29日刊登原文)
10道手工拉出洁白蚕丝被
晨报的“养蚕能手”走进阜阳蚕桑基地,蚕宝宝的“劳动”让这些小朋友大开眼 江淮晨报记者:程姝雯/文 李福凯

(“养蚕能手”家长在华诗雅蒂蚕丝被生产车间亲手体验蚕丝被制作过程)

华诗雅蒂养蚕基地展示“蚕宝宝”结茧

(“养蚕能手”家庭参观华诗雅蒂车间)
我们领回家养的蚕宝宝,跟专业的蚕农一手“带”大的蚕宝宝差距有多大? 上周六,晨报的10位“养蚕能手”在家长的陪同下,走进了阜阳蚕桑养殖基地,果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里的蚕宝宝不但大出许多,还可以吐丝成茧,织就洁白如玉的蚕丝被呢。 长短粗细像无名指一般 阜阳颍上的蚕桑养殖基地,大约有3000多亩地。道路两边的农田,都是绿油油的桑园。 当晨报记者和“养蚕能手”们一同走进蚕桑养殖基地的农户家时,着实被专业蚕农们养出的“大蚕”吓了一跳:咱们在家养的蚕,养得最好的,身长也不过筷子粗细,“个头”也都在6~8厘米左右。 经专业蚕农一手“带”大的蚕宝宝,个个长短粗细都像无名指一般。 其中的奥妙在哪里?晨报的“养蚕小能手”们跟专业蚕农一讨教,才明白:吃得好,蚕才能长得好。 “我们桑园里的桑叶都是人工培育后专门用来喂蚕的,叶片比野生桑叶至少要大2~3倍,叶肉和汁水也格外好。”一位蚕农介绍说,而咱们“养蚕小能手”们喂养蚕宝宝的桑叶,不是从大蜀山摘回来的,就是从小区附近的桑树上采的,“就好像一个吃的是家常便饭,一个吃的却是科学营养餐。” 蚕窝的“户型”也有多种 在大家印象中,专业的蚕农家里,把蚕放在哪儿养呢? 当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养蚕能手”们的时候,竟然有小朋友回答:“在树上吗?” 到了蚕桑养殖基地,大家才发现:原来,蚕窝的“户型”竟然也有很多种。 “1~3龄的蚕,个头还比较小,基本都放在蚕匾里,搁在蚕架或者地上养。”一位蚕农介绍,但是,当蚕长到4龄~5龄,个头都挺大的时候,它们就需要更多的“个人空间”。 所以,为了给蚕宝宝创造更舒适的窝,蚕农们需要给它们“分家”,按照各自家里的条件,在院子里搭建大棚,将蚕宝宝放在大棚里养;或者,腾出屋子,将蚕宝宝放在房间地面上喂养;再或者,用更多的蚕匾或蚕架,将蚕分在蚕匾、放在蚕架上喂养。 “如果,它们的‘个人空间’太拥挤,互相紧紧地挨在一块儿,它们的足也有可能会互相抓伤。”蚕农提醒说,如果你家里养的蚕比较多,在它们4~5龄阶段,记得给它们腾空间。 10道手工拉出蚕丝被 参观蚕桑养殖基地,一个重要看点,就是亲手尝试拉手工蚕丝被。 在阜阳的华诗雅蒂手工蚕丝被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一床蚕丝被,至少要经过10道手工工序: 手工选茧,挑选出双宫茧; 煮茧,用高温蒸煮,使蚕茧变软,同时也进行高温消毒; 剥茧,手工将茧剥开,取出其中的蚕蛹; 大弓,将6~7片手工剥开的小丝片,套在竹质大弓上,绷成一个棉兜状; 人工将棉兜烘干后,再由4位工人,均匀用力,将蚕丝棉兜拉到一张被子大小。 最后,还要打角、整边、缝合、定位后,一床手工蚕丝被才算做好。 “一床1斤的蚕丝被,需要800个双宫茧、30片棉兜才能做成。”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本报记者 程姝雯/文 李福凯/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