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德/蚕桑办
在经济下行、就业形势不景气时期,对于一个需要承担较重家庭负担的人来说,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无疑是最安全的保障。很庆幸我们拥有一个不错的平台,它为我们提供了生活保障,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
人在拥有的时候不知道珍惜,一旦失去了又后悔不已。我经常会遐想,假如我失业了,便如断了线的纸鸢,飘飘荡荡,不知落向何方,初时心中并无大感觉,反倒有些麻木的轻松。回到家中,妻子尚未归来,便独自坐在沙发上。阳光从西窗斜射进来,照见空气中浮动的微尘,一粒一粒。我想,人亦不过如此,被不可见的气流推来搡去,何尝有自主之时?第二天焦虑便如晨雾般悄然袭来。清晨六时,身体自动醒来,却不必匆匆洗漱赶着去上班。躺在床上,听窗外市声渐起,卖早餐的吆喝、汽车鸣笛、学生嬉笑——世界依然运转,唯我停滞不前。这种被遗弃的感觉,竟比贫穷本身更啃噬人心。
不可能一直呆在家里,接下来便是投简历,这种日子是最难熬的。将精心修饰的文字发送出去,大多石沉大海,偶有回音,也无非是“已收到,如有需要会联系”。电子邮件来来往往,客气而冰冷,全不理会屏幕这端坐着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人才市场里,黑压压一片,每张脸上都写着相似的渴望与疲惫。我夹在其中,忽然觉得自己不再是“我”,不过是众多失业者中的一个数字罢了。
存款一天天少下去,妻子的眉头一日日紧起来。她虽不明说,但夜里翻身次数的增多,超市购物时反复比对价格的神情,都无声地诉说着压力。我们之间的话反而少了,仿佛失业是种传染病,连谈论都需避开。最深切的痛苦却在午夜梦回时袭来。常常梦见自己仍在工作,醒来面对漆黑的天花板,才记起自己已经“不被需要”了。这种价值感的崩塌,比经济上的窘迫更令人窒息。人原来如此脆弱,一份工作不仅是糊口之资,而是立身之本。
某个雨日下午,我站在阳台上看雨,眼前又浮现出一幅画面:雨丝斜织,将天地连成灰蒙蒙的一片。忽然想起少年时也曾爱雨,常独自在雨中行走,觉得天地清净,万物清新。从何时起,只剩下匆匆避雨的狼狈了呢?去公园拍初秋的树叶。透过取景框,发现黄叶飘落的姿态各有千秋,阳光穿过叶隙的光斑美得惊心。但在失业后这些景象就在眼前,却视而不见,有一种看山不是山,看海不是海,原来是心境不同了。
工作之苦,人皆难免。然而细想来,哪一桩事业不须费心劳力?即便自己当老板,也要面对比员工多出数倍的烦恼。每日有事可做,有责须负,有人可见,本身就是一种福分。那规律的作息,那完成任务的欣慰,那与同事协力突破难关的默契,都是生命中难能可贵的组成部分。
把每个工作日都视作不可复得的机缘,全心投入,将重复劳作做出情感,这便是于平凡中见真知的境界。能有一技之长赖以糊口,已属幸事;若能进而精益求精,更是善莫大焉。如此,则无论何种岗位,都能做出成绩,获得长进。那工作中的点点滴滴,终将汇成生命的江河,滋养我们的一生。
今日珍视手中碗,来日方有盘中餐。珍惜这份工作,它不仅承载生活所需,更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把每项任务做到极致,让职场成为自我突破的演武场——今日的珍惜,必成明日的底气。职场之路虽风雨兼程,但每滴汗水都是浇灌未来的甘露——那些默默耕耘的日子,终将成为照亮前路的星光。正如作家毕淑敏的名言:“工作使我们脚踏实地,又让我们仰望星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