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告
关于征集短视频的通知
热烈祝贺公司董事长马品德当选阜阳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理事会会长 常务副总经理葛炯当选为秘书长
热烈祝贺周炎总经理当选安徽省茧丝绸行业协会副会长!
更多》
集团体系
销售平台
职工生活

成功的背后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4-10-26  浏览次数:245

孙立德/蚕桑办

   每年八月的季节转换,总伴随着微信群里的一阵阵喜讯,某某家庭的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迈入了重点大学的门槛。这份荣耀的背后,不仅仅是孩子们个人的努力,更是无数个日夜辛勤耕耘的结晶。正如王国树校长所言:“你起不来的早晨,有人能起;你吃不了的苦,有人能吃。”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成功背后不为人知的付出与坚持。它提醒我们,每一份光鲜亮丽的成就背后,都藏着不为人知的汗水与泪水。

在感叹他人成功的同时,我们也应反思自身,思考如何在逆境中寻找出路,在挑战中不断成长。生活中,有许多平凡而伟大的身影,在我们未曾留意的角落默默奋斗。凌晨的工地,建筑工人以汗水铺就城市的基石;深夜的菜市场,菜贩们用勤劳的双手点亮生活的希望;清晨的早餐店,店主们早已开始忙碌,只为给早起的人们送上一份温暖;而黎明前的马路上,环卫工人的身影更是构成了城市最美的风景线。这些场景,无不在向我们诉说着“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朴素真理。

回到养蚕这一话题。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传统的农村桑叶养蚕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蚕茧产量的下降,原料市场的供不应求,迫使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出路。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的出现,无疑为这一困境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尽管目前这项技术尚不成熟,养出的蚕茧质量也参差不齐,甚至有人质疑其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但在我看来,这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我们应当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的不懈努力,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终将迎来成熟与完善的时刻。到那时,它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原料茧市场的供需矛盾,还能为养蚕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对于那些正在探索这一领域的公司和个人,我们应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因为他们正是在为我们共同的未来铺设道路。

以前我们从广西进的干茧比较多,尤其是宜州,代号是y系列,从y1能到y几十,那些干茧上车率能在90%以上,万米吊糙、解舒率都不差,而且庄口大,质量还稳定。但现在我们买进来就会严重亏本,因为原料茧成本过高。目前,全国各地栽桑养蚕面积都在或多或少地减少,因为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无人机治虫具有高效省力的特点。由于飞的高,喷的远,这会增加农药的漂移半径,使桑叶农药残留多。另外,新型农药的使用也有很大的影响。以前的氯虫苯甲酰胺是一种进口的杀虫剂,效果好,但价格高,没有普及,现在有相同效果的国产杀虫剂上市,对于庄稼虫害尤其有效,而且价格便宜,被广泛使用。这种药一亿分之一(0.01mg/kg)的含量都会造成蚕儿不结茧或结薄壳茧。所以,现在进行人工饲料养蚕项目的研究已经势在必行了。

万事开头难。如果人工饲料养蚕容易成功开展,全国早就遍地开花了,蚕茧也就不值钱了。所以,我们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只要我们上下同心,齐心协力,方法正确,孜孜不倦地追求,一定会成功!

在封闭空间里的饲料养蚕,不同于大型动物的养殖,以及农村开放式桑叶喂养,必须打破常规思维模式,我们日常的不拘小节、大大咧咧,如果用在饲料养蚕上,那对蚕就是致命的伤害。由于它体积小,抗病能力差,生命力脆弱,又没有有效药物治疗病害,所以只能通过防控手段。蚕病的种类有很多,如病毒病、细菌病、原虫病、真菌病、微粒子病等传染性病。同一批次,可同时发生二种以上的蚕病,但最主要还是病毒病,如脓病。脓病发生必须有病毒的存在,病毒主要来源于病死蚕及排泄物、野外昆虫及被污染的蚕室蚕具和周围环境,蚕沙和簇具也大量存在,蚕种内不存在病毒。发病的野外昆虫及其排泄物污染桑叶,随着桑叶的采运贮,进入蚕室被蚕食下,造成感染。脓病的传染途径有食下传染和创伤传染两条途径,不存在胚种传染问题。在消毒工作中,事实上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杀灭病原,未被杀灭的病原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感染发病,但在环境异常,蚕体虚弱的情况下,往往会造成感染发病。因此,选育抗病性蚕品种、科学安排养蚕批次、改善饲养条件,增强蚕的体质,也是预防蚕病的重要环节。

桑蚕自身对蚕病病原有一定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免疫力的强弱取决于桑蚕自身的强健度,影响蚕体强健度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由于饲料养蚕尚在摸索中,我们只能以传统的桑叶养蚕和大家探讨:

1、桑园叶质直接影响蚕体健康。桑叶的选采,运输,储存间接影响桑叶质量,给桑量、给桑方法,饲育模式等影响蚕儿食下量,其中给桑不足,造成饿蚕现象,极易诱发脓病。

2、不良气候环境影响蚕体生理,造成蚕体虚弱,使蚕儿抗性下降。例如持续的高温多湿、低温多湿等典型的不良气候;高温闷热、蚕室通风不畅等不良环境,也是诱发脓病的重要因素。

3、家蚕饲育管理过程中,操作粗放,造成创伤;匀蚕扩座不及时,蚕头密度过大;眠起处理造成的蚕儿堆积,挤压,蒸热等因素,也会影响蚕体生理,从而诱发脓病。

4、不同蚕品种对脓病的抗性不同。蚕体抗病力的强弱,一方面受遗传基因的支配,另一方面又受饲养条件的影响。

那么“脓病”问题有没有办法解决呢?答案是肯定的。一是提高养蚕技术水平;二是消毒防病措施得力;三是技术标准规范,贯彻落实到位。蚕脓病防治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防控病毒应该多一些小题大做的意识,这是因为“小题大做”不是无理取闹,更不是渲染紧张气氛,而是体现出对防控病毒的重视。这种意识要求我们在防控病毒时,不能掉以轻心,需要保持警惕和戒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具体措施如下:

1、选择高效、广谱性的消毒药品。 2、蚕室蚕具的消毒方案制定要周密高效,严格按程序进行实施。一般按一扫、二刮、三刷、四晒、五消、六熏的步骤进行。3、建立蚕具消毒池,实施浸泡消毒,提高消毒效果。4、重视簇具的消毒。养蚕前洗刷消毒的同时,对簇具进行清理消毒,并远离蚕室密闭封存,待蚕熟上簇时再启封使用。5、蚕室地面硬化,便于实施消毒,或铲除表土换灰土并压实。6、分阶段实施大环境消毒。大环境消毒可在养蚕前、养蚕后各进行一次,蚕室周围小环境消毒要经常进行。7、养蚕过程中,要坚持“三洗手两换鞋”的防病卫生制度,蚕室、贮桑室出入口设石灰消毒垫。8、重视蚕期蚕体蚕座的消毒。9、建设专用贮桑室,实现蚕室与贮桑室的分离,杜绝贮桑室与蚕室混用现象。10、蚕沙处理实施袋装运输,并远离蚕室。11、给桑次数和给桑量要合理。每次给桑量要充足,杜绝“饿蚕”现象,避免水叶或露水叶喂蚕。12、各龄期蚕座面积要达标,匀蚕扩座要及时超前。13、各龄期要注重分批提青,淘汰病弱小蚕。发现有脓蚕发生时,采取“隔离、淘汰、撒石灰”的措施,预防脓病病原的传播扩散。14、蚕室防高温、控低温、防闷热,降温排湿,强化通风换气。蚕室温度超过30℃,则超出了蚕儿生长发育的生理适温,持续的高温冲击,给蚕的生长发育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就是蚕体虚弱,一旦被病毒感染,极易造成脓病的暴发。15、加强桑园及周边植物、树木病虫害的防治,防止野外昆虫与家蚕的交叉传染。16、养蚕分批布局要合理,减少批次间的套养,发展小蚕共育模式。17、选择饲养抗脓型新品种,掌握新品种的特性及对叶质和环境的要求,努力创造适应于抗脓品种的饲养条件,充分发挥其抗脓优势。

解决脓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在战略上要藐视问题,在战术上要重视问题,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相信科学,依靠科技,扎实做好每一步。我们坚信,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取得成功的辉煌时刻终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