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成飞/生产科
经过最近几个月对系统思考十四个问题的学习和探讨,我对第五项修炼又有了新的认识。
系统思考又被称为“见树又见林”的艺术,它要求人们运用系统的观点看待组织的发展,引导人们从看局部到纵观整体,就像系统思考中所提到的:把大象切成两半得不到两头小象一样,不能把整体分开对待。要试着从事物的表面进行查看到洞察其变化背后的结构;要学会从静态的分析到认识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进而寻找一种动态的平衡。从字面上看,系统思考是一种思维方式,实质上系统思考更重要的是一种组织管理模式。它要求将组织看成是一个具有时间性、空间性并且不断变化着的系统,考虑问题时要整体而非局部、动态而非静止、本质而非现象地进行思考。就像中医疗法,把人体看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五脏六腑气脉相通,任何一个部位出现异常,都有可能是其它因素引起,而不仅仅是该部位问题所致的。
如果我们希望了解一个系统,并进而能够预测它的行为,就非常有必要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将系统各部分割裂开来,很可能会破坏系统内部的连接,从而破坏系统本身。如果你希望影响或控制系统的行为,就必须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采取行动。在某些地方采取行动,并希望其它地方不受影响的想法,注定要失败,这也就是连接的意义所在。因此,系统思考的精髓是用整体的观点观察它周围的事物。只有拓宽视野,才能避免“竖井”式思维和组织“近视”这一对孪生并发症的危害。当然,视野的拓宽不能够以忽视细节为代价,要适当划分系统的范围。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系统思考能力呢?
一、深入思考:从专注个别事件到洞悉系统的潜在结构。
通过系统的思考去看待世界,不只是关注一个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主张看到事件之间的相互关联、作用模式以及发展趋势,进一步要看清影响、推动该模式与趋势发生的潜在的“结构”。在系统思考看来,“结构影响行为”正是构成系统的主要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驱动着系统的变化,生成不同的行为模式,从而表现出一个个事件。
二、动态思考:从线性思考走向环形思考,从细节性复杂到动态性复杂的思考转变。
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中,人们假设因与果之间是线性作用的,即“因”产生“果”;但在系统思考中,因与果并不是绝对的,因与果之间有可能是环型互动的,即“因”产生“果”,此“果”又成为他“果”之“因”,甚至成为“因”之“因”。在企业管理方面最为典型的应用是,针对一个问题,人们借助鱼骨图、思维导图等方法分析其原因,然后再探讨解决方案。如果只是停留在把问题分解和聚类的层面上,而没有审视原因与结果之间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就没有做到系统思考。
三、全面思考:从局限于本位到关照全局。
组织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复杂系统,任何一个部门或成员的一个举措,都可能在不同的时间对系统中的不同主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虽然“我们是一个整体”的道理很好理解,“盲人摸象”的寓言也是妇孺皆知,但在组织中,最常见的问题仍然是“本位主义”,每个人、每个部门都只是从自己的本位出发,“归罪于外”结果造成组织中充满了相互指责和平庸、甚至是愚蠢的决策。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组织系统的动态复杂性,另一方面也与人们缺乏有效进行整体思考的技能不无关系。
如果你希望了解一个系统,影响和控制系统的行为,并进而能够预测它的行为,就必须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整体具备它的组成部分所不具备的特性,因此,将事物分割开来,无论分割得多细,研究得多深,也无法辨识出系统层面上的特性。此外,将事物分割开来进行分析,消弱了我们看到整体的能力,容易产生诸多现代企业的典型问题:相互推诿,矛盾重重,效率低下,甚至工作越努力,整体绩效越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