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庆庆/办公室
“打结、穿综过筘、拆纬补档……每一个动作虽看似简单,但要求却极高,不仅要熟练操作,更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去完成。”五年前在准备劳动节的工作感想稿件时,刘梅回忆起自己刚来车间当学员的那段岁月,曾写下过这样一段话。又过了这么多年,刘梅依旧保持着当年做学员的拼劲,谦虚谨慎、勤学多练地投入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绽放着光彩。
可以说,“90后”都是父母手中的宝,不愿吃苦。但刘梅却忍受住高温、高湿、高噪音的工作环境,在织造车间扎下根来。纺织女工的工作充满了艰辛和挑战,入行十三年,刘梅从未感到一丝厌倦和疲惫。她不怕吃苦,积极乐观,从一名普通的农家姑娘逐渐成长为京九丝绸剑杆二车间的技术骨干。

一台偌大的剑杆织机旁边,一个身形稍瘦,扎着马尾辫的女工穿梭于织布机间,戴着白色工作帽,穿着白围兜,这是纺织女工的标配,也是刘梅在车间的日常模样。
2008年,刘梅结束学业,成为了安徽京九丝绸股份公司剑杆二车间的挡车工,一干就是13年。工作三班倒,每天面对数台织机,下班后累得倒在床上,动都不愿意动,更别提娱乐休闲了。刚来的那两年,单调枯燥的工作生活,让同宿舍的几个姐妹相继离开。对此刘梅也有过彷徨,不止一次地问自己:“十八、九的女孩正值青春年华,选择当一名织绸女工,值得吗?”刘梅坚信“一份付出就会有一份收获”,只要干一行爱一行,坚持下来,就一定能成功。于是,怀揣着满腔热忱,刘梅用自己的双手织造出一匹又一匹的绸缎,也编织着自己幸福快乐的生活。
2016年,刘梅遇到了值得让自己托付终身的人,婚后她搬离宿舍,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刘梅家住颍东区插花镇,无论是早班、中班还是夜班,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公接送,实在有事不能接送时,刘梅便先坐农班车到火车站,然后再转公交车到公司,上班至少需要一个半小时。即使路程遥远,耗时颇多,刘梅从未迟到过,她总是干劲十足地走进车间,像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在各机台之间。

织绸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就是会出现“断经”,这会导致机器停车。如果“打结”的速度越快,处理“断经”的速度就会越快,但是“打结”对于手指的灵敏度要求非常高。一开始,刘梅“打结”速度并不快,很是焦躁。为了练习好“打结”,她经常把练习时间“搬”回家。经车间同意,刘梅会带一些废丝回家练习“打结”,寒冷的冬夜,手冻凉了就放在暖手宝上捂一捂,然后继续练,哪怕两个食指都被勒出一道道印迹。就这样,经过刻苦钻研和辛苦练习,现在刘梅一分钟最多能打16.5个结(标准为14个),机前对结最快只需40秒(标准为2分20秒)。面对紧迫的生产任务,只有熟练操作才能提高生产效率,保证织造质量。为了减少疵点发生,还需要挡车工加强巡回,及时发现和清理毛丝。除了处理“断经”,刘梅还会尽量避免“停纬”,当看到纬丝筒子还剩最后几圈时,刘梅会特别注意。因为如果发现不及时,就需要先拿出新筒子,再重新用软钩穿过储纬器,钩出丝线进行打结,这样的操作会导致停车时间过长。如果在发生“停纬”前,挡车工能及时发现并更换新的纬丝筒子,就可以不使用软钩进行复杂操作,仅进行简单打结即可,这样至少能节省1分钟时间。以挡车工一般巡回4台车为例,一台织机上有4个纬丝筒子,一个班中大约需要更换16个筒子,如果挡车工能及时发现并更换,仅此一项操作就能至少节约16分钟时间,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产效率。
剑杆车间内机器轰隆,织机24小时不停地运转,这意味着要上晚班熬夜,辛苦不说,主要是伤神。毕竟,凌晨的三、四点是人最容易犯困的时候。密不透风的车间,几十台机器不停地散热。在这样的环境下,刘梅和其他同事一样,很少有忙里偷闲的功夫。一是如果打个盹,机器就会卡顿,工作效率下降,单位时间内的产量就会降低,影响以后的评先竞优;二是轰鸣的机器声,说话全靠大声喊,嘈杂的环境不宜滋生倦意;三是身边的机修工、挡车工全都井然有序地操作巡回,看见别人忙碌的身影,自己也会努力加油,和同事们一起“并肩战斗”。
工作中,刘梅始终保持这样一种激情与干劲,“我就是要用工作成绩来证明自己。”在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后,遇到有同事请假了,刘梅还会主动支援。长此以往,现在只要车间里有人请假,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先问问刘梅有没有时间多开两台车。“这样付出为什么?不感到累吗?”一些人不解地发出疑问,而刘梅平淡地回答:“我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车间生产不受影响,虽然有点累,但价值得到了体现!”
刘梅工作认真负责,力求完美,把工作做到了极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现在她清楚地知道,工作不只是辛劳,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与态度。每个人都需要工作,工作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付出才会有回报。要在工作中寻求乐趣,在工作中寻求人生的价值,用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