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告
关于征集短视频的通知
热烈祝贺公司董事长马品德当选阜阳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理事会会长 常务副总经理葛炯当选为秘书长
热烈祝贺周炎总经理当选安徽省茧丝绸行业协会副会长!
更多》
集团体系
销售平台
职工生活

兰恒亮:以工匠之心 助力企业发展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1-02-04  浏览次数:766

肖庆庆/编辑室

      元月8日的阜阳,正经历着今冬首场寒潮的袭击,在持续低温冰冻的天气里,有人戏称“出门5分钟,冻僵2小时!”毕竟这句话也不是空穴来风,华夏丝绸博物馆门前的亲水长廊已经结冰,早晨最低气温已降到零下10度。

      紧邻汰头废水处理池旁的工棚——公司专门焊接的地方迎来一位男子,他刚把从车间推来的小车放好,便打开电焊机,时而弯腰把焊条对准焊点打出火花,时而蹲下仔细查看焊接点的牢固程度,在四面漏风的工棚里干得热火朝天。这位男士便是兰恒亮师傅,只用了一会功夫,他就把这辆刚刚推来的小车扶手处焊接得紧实牢靠。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兰恒亮不仅是这辆小车的维修者,更是它的发明者。落绸是绸缎织造过程的最后一个步骤,就是把织造完毕并卷曲好的绸缎从机台分离,移动到车间一角堆放。这部分工作是车间挡车工的任务之一。每个落绸辊重量大概有100多斤,以前是用一个底座拉着移动,十分费劲,加之挡车工都是女性,拉起来更加吃力,而且长时间拉拽,车间地面也被磨损得坑坑洼洼。大约五、六年前,看到这个情况的兰恒亮,为了减轻挡车工的工作负荷,找来三角铁、铁管、万向轮等物料,自己动手焊接制作了两辆手拉车,现在用它落绸,就十分轻松了。


      此外,兰恒亮还加工制作了码绸机、验绸机等设备,极大节省了人力,提高工作效率。正是凭借着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良好习惯和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敢于挑战的工作韧劲,2016年,兰恒亮作为发明人之一,一口气向阜阳市经开区申报了四项实用型专利,并最终获得审批。

      2007年,为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公司决定逐步淘汰原有的有梭织机设备,引进更加先进的意大利剑杆织机。在没有任何相关知识的背景下,兰恒亮远赴外地考察学习,肩负起新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工作。兰恒亮说:“当时我什么也不懂,白天安装时我向外地师傅们请教,晚上回去便开始查资料,学习电路故障排查与维修知识,凡是与剑杆关联的设备,从工作原理到内部结构,从运转状态到故障现象,从机械性能到电器线路我都一一研究,甚至有时还要通宵达旦……”

      回忆起那些岁月,兰恒亮坦言从有梭织机到剑杆织机的转变,以前所掌握的机械、工艺知识全部都要随着一起更新改变,设备的长度、宽度跟以前的机器都不一样了,经丝的张力、拉伸控制等工艺都需要重新摸索。即便是去外地学习,有些关键部位关键技术,厂家依然遮遮掩掩,问东说西。那时候为了弄懂一个构件原理就成天想着,连睡觉都在想着如何才能攻克技术难关。

      自己实在弄不懂了,虚心向同行请教也是兰恒亮的必备“功课”。车间开始安装剑杆织机的时候,厂家临时派驻一位驻点工程师来,等到设备安装好之后,他便会离开。这期间大概有七、八天的时间,兰恒亮白天仔细看工程师安装,暗自记下一些疑惑的问题,等到晚上就跑到驻点工程师的宿舍,陪他下象棋、聊家常,拉近情感后再问一些机械设备上的问题,对方就会耐心详细地解答。兰恒亮说,在车间里机器吵,人员也多,有时候解答不是很清楚,这样先跟人家做朋友,离开车间嘈杂的环境,在轻松的氛围里去请教一些问题就相对容易多了。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论语》里孔圣人这样自述其心态,兰恒亮在工作中也有着同样的感受。剑杆织机电源箱里有一块SFC电路板,它正常运转才能给机器提供直流电源。最近兰恒亮发现有一台设备报警,显示的故障代码虽然把问题指向SFC电路板,但是拆卸下来的一整块电路板上有很多芯片,并且密密麻麻分布着各种线路接点。到底是哪个线路或者元器件出错?这需要排查几十、上百、甚至几百种可能导致问题发生的故障。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听到这就放弃了。可是兰恒亮却偏要较劲,他一点一点尝试,反而把这当成学习电路知识、了解电器元件的绝佳机会。最终通过一遍遍试错的“笨”方法,兰恒亮认真摸索、仔细记录,初中还未毕业、没学过丁点电器知识的他已经能够解决大部分的电路故障。变频器是剑杆织机电源箱里的“大个头”,它是驱动电机的核心部件,以前出现故障只能寄回厂家维修,维修周期长、来回拆卸、搬运费时耗力,而且3000元的维修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现在兰恒亮摸索着掌握技术后,自己动手维修,仅仅300元就能维修好。

      正是凭借着满腔的工作热情、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忘我的敬业精神,兰恒亮多次被公司评为技师、标兵、先进工作者,还获得了颍州区“工匠之星”、阜阳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京九丝绸月刊:您每天的工作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安排的?

      兰恒亮:早上来上班,我首先要把车间门口的地扫一遍,然后去剑杆一车间、二车间巡视,因为车间的设备已经运转一夜了,要检查一下设备是否有工艺走样,通过听声音,看织出的绸缎就能判定出来。这样巡视一圈下来,需要一个半小时。然后回到办公桌前,研究因故障拆卸下来的电路板。这期间如果有设备发生断经、断纬故障,我要求车间里的当班机修工先处理,如果实在修理不好的,我再去给予帮助。应对和处理车间里的突发情况也是我工作的重要一部分,比如今天(8日)下午车间机台的照明设备突然熄灭,我立即去配电箱排查。由于开关众多再加上光线昏暗,一时无法判断是哪个开关跳闸,我迅速找来万用表挨个测量,最终确定了跳闸的空气开关,很快排除了故障。

      京九丝绸月刊:您工作中最辛苦的一次是什么情形?

      兰恒亮:2005年冬季,有梭织机从北区搬迁至新建的南区车间,那段时间,早上七点半开始上班装设备,一直装到下午下班,中午也顾不得回家。因为工作强度大再加上天气冷,我的鼻炎犯了,有时候疼起来都睁不开眼,下班后还要去诊所输液治疗。也是在这个时期,公司对工艺提出更高的要求,要织造缎类产品,而新搬来刚装好的设备适应不了新工艺,我就和其他机修工一道,重新整理设备,在冬天冰冷的雪地里,用柴油清洗织机配件,60台车一个不落。

      京九丝绸月刊:如何成为一名技术过硬的机修工?

      兰恒亮:一是要认真,不能把工作当成任务,还要端正态度、懂得团队合作,修车的时候对待挡车工要像对待家人一样;二是要想提高技术,就要做好每一次攻克难题的记录,当下次同样的问题出现,翻看记录本就能知道故障原因,长期积累下来,技术就能提高;三是要记住:不只是用手干活,更要用脑子干活。

      京九丝绸月刊:工作中是否遇到过对自己影响巨大或者让你产生改变的人或事?

      兰恒亮:2006年时,准备车间从外地聘请来一位师傅,他姓潘,60多岁,专门负责车间机台维修。他做事认真积极,对待工作的一言一行对我产生很大影响。那时候我是立织车间的机修工,有一次我们要一起焊沙盘架子,一般情况下,把料子买回来直接截取加工就行了,而潘师傅不是这样,他首先要把角铁重新校正砸直,然后再去下料焊接,这样做出来的工艺不至于走样,对牵经张力能起到很好控制的目的。这件事我一直记到现在,每次我在处理问题的时候,都会像潘师傅一样认真负责,精益求精。

 

      京九丝绸月刊:2020年刚刚过去,如果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总结,是什么?为什么?

      兰恒亮:“面目一新”。过去的一年虽然出现了新冠疫情和中美贸易摩擦等不利因素,但是公司,特别是德源织造在逆境中励精图治,强大自身。我们突破了连续多年来未曾企及的63.5%A级品率的公司指标,生产出来的绸缎质量得到极大提升,产品质量面目一新。

      京九丝绸月刊:您如何理解“工匠精神”?

      兰恒亮:除了专业技术过硬,工匠精神还体现在工作态度上。因为很多人的工作,今天做的可能跟昨天做的内容都差不多,在这种周而复始中,千万不要让工作乏味,要能找到工作带来的新鲜感,要能感受到工作的快乐。再有就是要喜欢自己的工作,有韧劲、肯钻研,这样即使工作再苦都感觉不到累。

      京九丝绸月刊:您在工作中遇到过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如何克服的?

      兰恒亮:2007年,为顺应市场需求,车间更换剑杆织机,以前掌握的织机构造原理完全发生改变,尤其是电器配件方面,啥都不知道,即使给厂家的工程师打电话求助,描述问题都讲不清楚。在这样完全零基础的前提下,我自学剑杆织机线路图,遇到不懂的就上网查,向同行请教,那段时间我真切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把生活和工作都当成不断学习的过程。